// 沙田新市鎮的成功,集天時、地利、人和,前無古人,期望後有來者。
//「沙田最成功是每一個屋邨,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社區,走出邨外,可以到新城市廣場和城門河畔,追求更好的公用設施和娛樂設施,規劃足以應付人流。」當初規劃的沙田市中心,是以沙田舊墟為中心,原址建新城市廣場、巴士總站、大會堂、圖書館、政府機關、醫院等設施,形成一個大社區。
//由商務迫遷引發的「光復新城市」事件,令沙田價值重新被提起。沙田價值是指小市民在規劃良好的新市鎮裏默默耕耘,由公屋到居屋,最終住進私樓的港式中產價值。
//沙田的規劃,成功在於各類房屋比例平衡,寮屋、公屋、居屋和私人屋苑,居民亦可在四個工業區裏找工作,貧富皆可安居樂業
80年代沙田第一城時購入價是,供樓佔家庭收入五分二,現在根本買不起!

沙田舊墟於1956年落成,共有125座三層高的樓宇,每座售$7,000。1979年因大型火災被毀而清拆,原址於1984年建成了新城市廣場。

按政府的統計數字,1990年代發展的新市鎮,居民活動空間反而比1970年代更逼。第一代新市鎮是按港督麥理浩參照英國「花園城市」的規劃,鎮內提供自給自足環境,鎮外有綠化地帶圍繞。

1985年新城市廣場開幕,沙田區議會及八佰伴分別在城門河上放煙花,大力宣傳。發展下來,由火車站到新城市廣場、沙田廣場、好運中心等七個購物商場,再到瀝源邨、禾輋邨,形成由天橋接駁的建築群。

沙田友對新城市廣場的歸屬感,隨着一個接一個集體回憶消失而消融,消失了的音樂噴泉、羅馬式廣場場、日用百貨店、唱片店、書店……

新城市廣場歷年來廢棄的平台設施計有水上樂園、高爾夫球場、露天劇場等,史諾比仍然健在。
1980s
八佰伴百貨於80年代開幕時,是新城市廣場最大的租戶,當時共租用4樓層的部份店舖:
- L1(之前Food Parc及現時美食廣場位置):為八佰伴超級市場,美食廣場及展銷場
- L2(即現時Citysuper位置):為家庭用品及電器用品
- L3(即現時Bally直至Zara整個極大範圍):包括女裝,年青服飾,童裝及玩具部
- L4(即現時Chocoolate、i.t.位置):男裝及運動服裝;而現時馬莎百貨位置,則為以前八佰伴租予商務印書館之圖書廣場
1990s
1991年,八佰伴無法續租商場4樓北座範圍,原址在1992年分柝為多間店舖,命名為「時尚圈」Trendy Circle。同年,商場2樓香滿樓海鮮酒家結業,分拆為多間精品店及商務印書館,命名為「文娛閣」。
直至1995年,八佰伴遂將沙田店重新規劃,將男女童服裝合併並設於2樓現時citysuper位置,而現時logon位置則為家品及文儀用品部,商場1樓則保持為超級市場及美食廣場。至於電器部門則由1995年開始取消。3樓北座範圍則分拆為多間店舖,南座範圍則變更為佔地15,000呎的馬莎百貨。
1996年,商場4樓 Trendy Circle位置部份範圍改建為沙田HMV及馬獅龍。新建了一條通道連接「時尚圈」範圍,方便沙田廣場居民進出新城市廣場。
1997年,商場地下戲院廣場原有的噴水池及花糟被迫拆卸,同時UA沙田進行首次翻新工程,工程於同年10月完成。
1998年,1樓至2樓共約90,000平方呎八佰伴舊址重新裝修後劃分為17間店舖,面積由200餘至近20,000平方呎,租戶以飲食和家居生活店為主,並設有大型超級市場、電器用品店和書店。翻新後的樓面以清雅西式園林佈置為主,中庭通道擺放了植物花卉,以及雅緻柱飾和木椅,加上原有大型玻璃天幕,營造寫意氣氛。
1999年2月,商場地標之一羅馬噴泉拆卸,以騰出更多空間作為展覽用途,有關工程在同年6月完成。
2000年後
2000年2月,商場3樓東翼平台網球場舊址興建史諾比開心世界,並且在同年9月1日開幕。
史諾比開心世界開張初期人流不俗,因此商場業主曾打算將商場5樓及7樓平台改建為主題公園,並且在2001年至2002年準備改建5樓平台。不過後來史諾比開心世界吸引力減少,有關計劃被擱置。
2003年,為了配合中央政府開放「自由行」和香港經濟復起,故新地在2003年8月正式公佈耗資3億元全面翻新沙田新城市廣場第一期。然而,商場著名景點音樂噴泉因翻新工程而被迫在同年9月初拆卸。
2004年6月開始,商場8樓率先進行全面翻新工程,原有的租戶不是被迫結業,就是遷往其他地方繼續營業。商場翻新後,大部分店舖均是以中高檔名店為主,但部分名店因生意額欠佳,最終被迫結業。
2012年9月,為配合漸多往來中、港的商人定居新界,沙田及新界區居民消費力提升,故新地引進多個可負擔得起的奢侈品牌。包括15個國際知名時裝品牌,及5個年輕品牌。而2013年第二季有數個美國品牌開複式舖,當中包括GAP、Victoria’s Secret、Michael Kors及Brooks Brothers。
2013年,商場以時裝、食肆商戶較多,其中時裝商戶平均租金水平為每呎100元至150元,續租租金增幅達11%至18%。
店舖面目全非,生活用品換成奢侈品
新城市廣場內店舖亦已面目全非,一開始便進駐的日本百貨公司八佰伴在1997年結業,之後惠康超市亦換成如今的City’super。
2012年位於2樓,在沙田經營了20年的商務印書館新界區旗艦店,因租約期滿被迫遷至新城巿廣場三期。在新城市開業超過30年的麥當勞最初位於3樓,店內設有火車卡位餐桌及麥當勞叔叔人像,是沙田居民集體回憶。2005年搬至5樓,最後在今年4月中結業。
2015年老牌英國百貨公司馬莎(Marks& Spencer)在沙田新城市廣場開業20年的分店,因不獲續租於下月初結業。不少光顧多年的沙田居民感不捨,又擔心區內商場變成化妝品店、名牌店及藥房的天下。
沙田居民張小姐自小已常到馬莎光顧,對於馬莎結業感可惜,因馬莎貨品價格適中,食物美味。她認為沙田區的租金近年急升,最終令小市民生活受影響。沙田區議員衛慶祥表示,比起以往各式各樣商舖都有的年代,現時新城市廣場確實變得單一化,幾乎全是化妝品店及名牌店。而附近其他幾個平民商場,原本應以服務居民為主,但近年亦成為水貨客入貨站,不少店舖變成藥房,令居民購物選擇減少。

瀝源商場仍有街坊小舖,由領匯管理,易名廣場,有點暴發戶自抬身價的味道,鄰邨禾輋廣場是領匯疆土,又見連鎖店舖。

麵包店,一直沒有華裝,在這裏不會找到「空氣包」,實而不華、價錢親民,堅守屋邨小舖的義理。

屋邨街坊舖把貨物堆滿舖前的生態,看起來十分親切,屋邨的公共空間向來是有自家規矩可跟,與鄰舖劃出新界線,這叫人情。講道理的現代管理自不能領會。

當瀝源邨還是房署管理時,明文規定商戶組合的種類及數目避免惡性競爭,由建築至商舖生態都是綠色的。
綜合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30220/18170268
http://www.wikiwand.com/zh-hant/新城市廣場#/ov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