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轉貼:論壇劇場在新加坡的落地生根

sing

節錄:

// 論壇劇場 1993 年首次在新加坡的舞台亮相,至今已有 18 個年頭了。熟識論壇劇場的台灣與香港劇場的朋友都覺得很詫異,因為在一個控管很嚴的國家裏,這個被喻為「革命的預演」 的劇場形式怎麼會有生存的空間呢?這樣的想法,實際上存有 一個對新加坡和新加坡劇場的迷思(myth)。在眾多媒體的描 述當中,新加坡政府專制蠻橫,人民安分守己,一個保守「無趣」 的功利消費社會。因而也依此推想,新加坡的劇場自然也是較 為保守,並缺乏批判性的。

//這位導演提的「政治劇場」的觀念在西方劇 場裏,指的是一種具有政治立場並藉此劇場作為具體的政治行動。而在當時的新加坡劇場,即使涉及 政治議題,劇場工作者也會把劇場看成是「社會性 的參與」,而不是一種「政治性的介入」。熟悉論壇劇場的讀者都知道,論壇劇場是博 瓦的被壓迫者劇場裏的其中一個「軍械」。1993 年首次出現於新加坡的論壇劇場,其宣傳重點在於 論壇劇場的「互動性」。但是,「被壓迫者劇場」 這個名稱卻是極少觸及的。「壓迫者」或「被壓迫 者」這樣的名稱有著挑釁當權者的意味,避開這樣 的字眼是一種策略,但也彰顯了劇場工作者的窘境 和困擾。

// 而在 2000 年,戲劇盒呈獻的「新聞劇場」,不僅運用了博 瓦的「報章劇場」作為排練和創作的方法,也在戲裏運用了論壇 劇場體現一個年輕人與壓迫者進行對抗,然後卻顛覆論壇劇場的 形式,讓不同的演員扮演不同壓迫者,運用了不同的方法壓制年 輕人。

這兩部戲都體現了個體與一個龐大機制的對立,而這龐大的 機制卻滲透於社會的各階層。當然,這兩部戲的結局都讓觀眾看 到了個體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時的無力。

//從「家」進入「公共領域」

把論壇劇場帶到戶外,就已經是把劇場置放 在一個更開放的公共空間裏。但在新加坡社會這個 特定的公共空間裏,人們生活在一個「噤聲」的文 化裏,被壓迫者常覺得孤立無助,慢慢地也變得 「逆來順受」,並覺得「羞恥」於承認自己是一 個被壓迫者。受了 David Diamond 的生活劇場的 啓發,戲劇盒在早期的演出中從不用「被壓迫者」 來稱呼戲裏面對壓迫的人物,而把這樣的人物稱為 「不受尊重」的人物。如此的處理,既能消解「羞 恥」帶來的焦慮,又讓參與者以一個積極和人性的 方法來爭取權益。除此之外,每部戲裏也出現了一 個「無助的旁觀者」(powerless observer)。這個 旁觀者看到了被壓迫者遭遇不公,卻常常覺得自己 無法幫忙。很多新加坡人心地很好,也常常看到這 些壓迫事件,但都只是放在心裡。在論壇劇場的演 出裏,觀眾可以選擇取代這個旁觀者,並演繹如何 協助被壓迫者,這樣被壓迫者也覺得自己並不是孤 立無助的,可以與「旁觀者」一起組織聯盟、共同 協商。

在議題的處理上,戲劇盒也帶入許多公共領域的重要議題:如反恐議題、移工議題等。因為這 些議題的爭議性,有關當局也會進行介入,並制 止劇團在戶外演出某些議題,如種族和宗教議題。 在處理這些議題時,戲劇盒的論壇劇場也從「尋找 處方」的議程演變至深入和群眾進行辯證及審視議 題內含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這是因為劇團深信, 改變需要內外並重,行動和反思需要並行。

因為議題涉及的範圍已從簡單的「家庭」場 景延伸至公共領域,劇團的論壇劇場也開始與不 同公共議題的利益相關者有更多互動。

全文:論壇劇場在新加坡的落地生根-郭慶亮│ Heng-Leun KOK 新加坡戲劇盒藝術總監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美育188期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