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全港約有32萬個外傭,但除了那些被媒體大幅報道的剝削事件外,我們對她們的認識有多少?
香港人一般將外傭的職業與她們的人生劃上等號,把她們界定為「外人」。
這些「外人」與我們每天居住在同一城市,如常工作。
但在星期天換走工作服後,逛街、聚會,在這個城市,她們並不陌生
// 外傭在港的生活
外傭飄洋過海工作,無非為了賺錢改善生活。但她們來港前後,往往被不同的財務問題困擾。蘇美智舉例說,菲傭習慣一發薪水就會寄回家與親戚分享,能儲下的很少。有本地的理財顧問自小由外傭照顧成人,看見她們的需要,就在工餘時間成立外傭儲蓄互助社,幫助她們建立儲蓄習慣。另外,有大學講師創辦公平僱傭中心,減省聘請過程的中介費用,避免外傭在受聘來港前已負債累累。
如何享受閒暇,亦是外傭面對的問題。香港地少人多,外傭每星期只能到公園或行人專用區與鄉里聯誼。在街上聚集怕被人白眼,她們就以紙皮箱搭建間格,成為周末的特別風景。Rob說:「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外傭用紙皮當地蓆,除了舒服外,亦因為這比較精緻,她們不覺得自己坐在街上。」
蘇美智說,這衍生了一門有趣的生意。回收紙皮的蘇先生,每個周末一大清早就會在中環各處鋪好紙皮,出租給菲傭休憩。黃昏時分,他就會收拾用過的紙皮,下星期再出租。「他更帶我們去看放置紙皮的地方,原來中環的地盤旁、道路的夾縫等,都是他的秘密倉庫,但我們從來不發現呢!」她笑說。
兩人亦發現,不少外傭在香港這片借來的地方發展自己的興趣,更有不少臥虎藏龍的例子。Rob說:「我們在維多利亞公園遇到印傭Lintang,是一個詩人。她發現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龐大館藏之中,只有數十本印尼文書籍,她就設立流動圖書館,每周將500本書籍由迷你倉推到維園,讓同鄉借閱;也有人是籃球排球好手、攝影師等,可說是多才多藝。如果有機會讓她們發揮,可以有很大成就。」
雖然外傭看似是這城的「他者」,但蘇美智說,她們與港人共同經歷過不少歷史,只是我們從不發現。「有個菲傭對我說,她有參加1989年跑馬地舉行的『民主歌聲獻中華』,我們叫過的口號,她也有叫。」
可是,一般人往往將外傭的職業,與她們的身分甚至人生劃上等號。蘇美智曾問一位印傭,覺得香港人如何看她,她直截了當說「一定只是個印傭」。「其實放假的時候,她就是一個普通女孩,有自己的生活和興趣,與我們沒有兩樣。」蘇說。
全文來源: ReadIt 悅閱 【一席話•最親密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