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10467061_10153497307459152_8601425850264553475_o

雨傘之後,缺乏怎樣的溝通語言?深耕細作,如何耕作?

為甚麼不是一個整全圖像?﹣﹣因為這不可能。策展團隊有五名核心成員:郭佩欣、伍綺琪、陳冠而、吳紹熙、吳文基,各對香港的問題有不同看法。伍綺琪及吳文基在佔領期間,以「革命中的廿四小時」的身分,在街頭及社區與不認識的人聊天,傾聽各人的故事,並譜成歌曲,再帶到不同的街頭演唱,分享故事。「聆聽及理解各人的故事與心聲非常重要。有一次我們遇上一些嬸嬸,她們大罵我們搞亂香港,最初當然覺得憤怒及委屈,但仍然努力地和她們聊天。後來了解到她們的世界。」伍綺琪亦為一人一故事劇場劇團「言遇劇團」成員,相信聆聽與理解。

進入所謂的後雨傘時代,不同位置的人各在反省,檢視經驗也思索前行路向;其中說得很多的是「深耕細作」,但到底如何深耕,怎樣細作?我們認為,找到與不同人溝通的方法,是其中一個要點。佔領期間不少人曾經和家人吵架,陳冠而也有被爸爸大罵的經驗。「當時爸爸說,我就係要鬧醒你,你地講埋晒啲理論咁深,我地點明啫?這句話很深刻,一直縈繞。及後我想,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相信的價值,必須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困境,才能達到真正的溝通。相信理想的同時,需要務實。」這不只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理念。如果不理解他人而盲目推銷自己的信念,那可能變成離地,也可以變成霸凌。

伍綺琪分享,「我們又遇上過一些很「藍絲」的嬸嬸,會去蛇齋餅粽,會撐普選,但她們又會搞工會,爭取勞工權益。我們當然會認為她們未能把貼身的勞工權益與政治制度問題背後的關係連結,但當你深入她們的世界,又無法輕易地用理論去解拆:她要搞掂自己兩餐,要照顧屋企,她要面對很多很瑣碎的生活問題。而理論的語言很艱深,有時她們未必是不想理解,但沒有階梯讓她們進入。所以我們看見溝通上的欠缺,使我們進而去想:該如何去連結及整理思考?如何把看似艱深的理論,與日常生活、街坊街里接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