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馬灣船為何愈來愈少?

很多觀眾對馬灣的地點及交通有很多疑惑:
是走青馬大橋嗎?為何不可駕車進入?為何只有接駁巴士可進入?船期怎麼愈看愈模糊?為何不建議乘的士到達?為何的士車費可能比我們票價更昂貴?

以下的文章或許可以給大家一點資料,有關生活與社區規劃的活生生範例

//先要再次重申,馬灣本來就是一個海島,處境與其他離島一樣,渡輪停航後便會成為「孤島」,島民本應習以為常。不過馬灣發展成珀麗灣時,便一直有陸路連接,不會有這種「島民」習性。

// 成功爭取陸路連接自然有助樓價,任何發展商也會積極爭取。而陸路交通的成本遠比海路交通為低,對於依公契規定須提供公共交通服務的新地來說,車費雖能收回部份成本,但以陸路為主亦自然是優先選項。

//馬灣的陸路交通存在一嚴重缺點,便是青馬大橋在強風的情況下,不能行走大型巴士,而因為馬灣連接路位於大橋上層,亦不能如其他往大嶼山的巴士般使用下層。政府當局於是放寬單層巴士在強風(時速40至60公里)下使用青馬大橋上層的限制,但風速達60公里以上的話,單層巴士亦須停駛,便只能依靠水路連接馬灣。

//當然,規限以水路交通為主成本更高,居民負擔更重,這又回到當年公契的設計——只規定發展商需提供公共交通服務,但並無其他細節如路線、收費及班次設有更嚴格的規限,在售樓完成後,惟一結果是發展商設法就公共交通服務收回成本,包括加價、減班。

以陸路交通為主,亦令珀客受到更少監管。馬灣的巴士屬非專營巴士的一種,受《道路交通條例》(香港法例第374章)及其附屬法例規管,雖然行車路線、班次及上落客點受運輸署監管,但增減收費卻不須運輸署批准,只須於新收費生效前最少14天前向運輸署通報。相反水路交通的規管更多,根據《渡輪服務條例》,航線的班次及收費均受規管,營辦商申請增加收費時運輸署須進行公眾諮詢,並可調整加價幅度或不批准加價。

原文: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8705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